关于印发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的通知
发改环资[2016]9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信委)、财政厅(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发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综合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验收评估意见,总结了若干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准确把握推广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的意义
2005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范围涉及重点行业(企业)、产业园区、重点领域以及省市,共计178家单位。2010年以来,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又组织开展了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工作。各地及各试点单位高度重视,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和规划,在各领域各层面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推动了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促进了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支持了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2013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开展了验收及评估工作,近期,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对部分重点领域工作开展中期评估,并对试点示范中的探索和做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形成了一批有益的典型经验。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决胜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全球绿色竞争的挑战更加激烈。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中形成的典型经验,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推广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积极推广。
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的典型经验做法
经过对试点示范单位的总结评估,并根据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形势,决定率先推广以下经验做法。
(一)以加强地方立法,完善配套政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协同推进机制
要点:针对地方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机制不完善、配套政策不协调等问题,地方应在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的原则下,制定省级条例或实施办法,结合国家整体战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提出差异性政策;推动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形成“投、贷、债”组合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模式,支持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解决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问题。
(二)以补链招商、风险共担为关键的产业园区循环发展机制
要点:针对园区产业之间关联度和耦合性不强的问题,依托园区主导产业,加强物质流分析,实行补链招商,增强产业关联度和耦合性。针对产业链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共生耦合发展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由担保公司、银行、企业、中介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组成的多元化风险分担体系;推动上下游关联企业采取相互参股或合资等方式,形成循环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协商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价格波动、技术变化、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问题,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构建较为稳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以废物联单转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废弃物资源化精细管理机制
要点:针对在物质交换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的过程中,企业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废弃物流通环节多、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分析废弃物产生利用现状,优化产业共生路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共生企业间工业副产物和废弃物产生利用情况,诊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绘制产业共生图,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交换路径。建立废物转移追溯管理制度,制定废弃物交易分级标准,对参与者进行评级,建立废弃物产生、流通和处置的各环节信息追溯制度,实现对废弃物全过程管理。支持搭建废弃物交换利用信息平台,推动产业共生企业间通过信息平台开展标准化交易,提高废弃物流通转移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四)以嵌入式管理、整体解决为核心的产业废物第三方外包式服务机制
要点:针对企业废弃物处理不规范、不专业、形不成规模经济等问题,积极培育和壮大产业废物第三方外包式服务企业,提供废弃物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产业园区或集聚区引入专业服务企业,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与企业生产流程实现无缝对接,对各个环节及终端产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形成的资源化产品再返回企业作为生产原料,并对难以回收利用的废物进行安全处置,构建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五)以立法先行、特许经营、收运处一体化为特点的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机制
要点:为斩断餐厨废弃物灰色利益链,解决餐厨废弃物收运难、收运品质差等问题,推动建立行之有效的餐厨废弃物处理机制。先行制定相关法规,推行特许经营和招标制度,由地方政府通过招标方式选择运营主体,建立餐厨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置”一体化运行模式。运营主体统一购置收运车辆,统一管理,同时属地各部门联动配合,协同负责,借助现代化的管控手段,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规范原有地沟油收运队伍,加强对非法回收地沟油的打击力度。
(六)以“互联网+”理念规范、提升传统方式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
要点:针对再生资源回收难、收集分散、利用水平低等问题,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引入“互联网+”理念,建立互联网平台和移动互联网APP,创新回收模式,搭建科学高效的逆向物流体系;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优化网点布局,在充分利用再生资源的同时,深度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推动产业废物、再生资源、再制造产品的在线交易,拓展供给信息渠道,开展在线竞价,发布价格交易指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稳定供给能力。
(七)以定向修复、专业维护、后期承包为特点的再制造技术服务发展模式
要点:为解决大型工业装备再制造过程中的运输难,专业化、定向化特点不突出的问题,支持再制造服务企业对设备使用状况进行全程跟踪,开展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定期回访收集信息,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数据库,把设备的相关设计、制造(包含再制造)、销售(包括售后服务)、用户档案纳入信息服务体系,促进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积极发展移动式修复设备,由集中再制造向现场再制造发展;通过出租再制造产品使用权、承包产品后期维护维修等创新商业模式,降低产品使用成本,提高再制造的便利性和操作性,拓展再制造空间。
(八)以生产生活系统链接、生产过程协同处理废弃物为特点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要点: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大、废弃物处理处置难等问题,将城市发展和周边企业进行产城一体化规划布局,将生产企业的余热余能引入城市生产和生活用能体系;利用企业高温作业装置,协同处理城市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含能有机废弃物等;将城市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引入用水企业的生产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水资源消耗减量化;利用城市周边农业废弃物和城市内部的园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生产菌类食品、清洁能源或建筑装饰材料。使生产和生活之间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统筹利用,降低城市能源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处理成本,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协调融合。
(九)以数据统计和测算结合、自我评价为核心的区域资源产出率统计评价机制
要点:针对区域层面资源消耗数据尚未纳入日常统计、资源产出率核算难、资源产出率提升路径不清等问题,具备条件的地区以物质流分析为基础,构建统测结合、可操作的资源产出率测算方式,建立主要资源的物质流账户,摸清资源生产和消耗底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完善资源消耗数据的直报系统,支持社会科研机构和第三方系统分析评价资源产出率指标,分析不同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资源产出效率的提升路径和具体措施。
三、加强经验推广的组织协调
为帮助各地准确理解典型经验的内涵,我们组织编写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及推广指南》(详见附件)。各地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典型经验推广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经验适用和推广范围,明确责任分工、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要将经验推广工作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要切实发挥好协调指导的作用,为经验推广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积极支持和指导各地推广经验,开展相关制度探索。各类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特别是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地区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在经验推广和总结方面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认真做好综合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经验推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将继续对各地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新经验、新做法及时总结梳理,适时发布。
附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及推广指南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2016年5月4日
附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及推广指南
一、以加强地方立法,完善配套政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协同推进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地方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备、政策机制不完善、配套政策不协调等问题,总体规划等顶层设计薄弱,缺乏相关政策保障机制,使得循环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难。
(二)解决的主要思路
制定省级条例或实施办法,结合国家整体战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提出差异性政策;推动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形成“投、贷、债”组合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模式,调动社会主体积极性;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解决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问题。
(三)主要内容及做法
(四)推进步骤
(五)成本风险及难点
(六)典型例子及成效
在加强地方立法方面,甘肃省、江苏省、广东省、陕西省、山西省、大连市等制定地方性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或实施办法。在加强地方推进方面,山东省、浙江省、河南省、江苏省均在国家整体部署下,开展省级层面的示范工作,对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处理、“城市矿产”基地等工作整体推进。在加大支持力度方面,甘肃省、青海省等均设立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七)适用范围
具有推进循环经济积极性和意愿、且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地方。
二、以补链招商、风险共担为关键的产业园区循环发展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园区企业间的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短,生产的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量副产物或废弃物无法利用,产业之间关联度和耦合性不足;在已进行循环化改造的园区中,产业链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链条中的某个企业由于原料、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等原因不能正常生产,就可能影响上下游企业,导致产业链不稳定。
(二)解决的主要思路
依托园区主导产业,加强物质流分析,实行产业链补链招商,增强产业关联度和耦合性;为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共生耦合发展的风险分担机制,一是建立由担保公司、银行、企业、中介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组成的多元化风险分担体系;二是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发展联盟,采取相互参股或合资成立公司等,形成循环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园区管委会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组织相关企业协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构建较为稳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和耦合度。
(三)主要内容及做法
(四)推进步骤
(五)需要政府提供的政策机制保障
(六)成本风险及难点
(七)适用范围
适用于园区企业间有较高产业关联度、企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较为完善,整个产业链面临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市场风险影响较大的产业园区。
三、以废物联单转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废弃物资源化精细管理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定区域内,废弃物产生与利用的不同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构建起高效的废弃物回收与再生利用产业链条并实施精细化管理,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副产物和废弃物分类管理不到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同时,执法部门难以掌握区域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转移、贮存、处理处置等情况,监管执法难度大。
(二)解决的主要思路
对产业园区或一定区域内废弃物生产者进行全面分析,诊断废弃物产生、分布及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优化废弃物资源交换路径,绘制产业共生图。结合废弃物产生情况,制定废弃物交易分级标准和参与者评级制度,建立废弃物生产、流通和处置的各环节信息联单制度,实行全过程监管。搭建废弃物交换利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共生企业间开展标准化交易。
(三)主要内容及做法
(四)推进步骤
(五)需要政府提供的政策机制保障
(六)成本风险及难点
(七)典型例子及成效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精细化管理,针对企业间关于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组织培训、召开废物处置研讨会,开展信息网络建设等,吸引900 多家企业参与产业共生项目。实施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联单制度”试验项目,企业按照联单制度要求,如实记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转移、处理等环节的相关信息,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模式。
(八)适用范围
该创新模式做法适用于一定区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内对废弃物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和高效率循环利用。
四、以嵌入式管理服务、整体解决为核心的产业废物第三方外包式服务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产业发展的深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种类不断增多,处理的规范性、专业性有待提高。特别是大型产业园区内部,行业分布广,废弃物种类多样,如果完全让企业自行处理处置废物,不但成本高昂,而且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带来环境风险。
(二)解决的主要思路
引入或在园区内培育专业化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安全处理服务企业,作为第三方为园区企业提供外包式服务,提供废弃物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与企业生产流程实现无缝对接,形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第三方服务模式。对各个环节及终端产生的废物进行资源化回收,资源化产品再返回生产企业作为生产原料,构建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对难以回收利用的废物安全处置。
(三)主要内容及做法
(四)推进步骤
(五)需要政府提供的政策机制保障
(六)成本风险及难点
(七)适用范围适用于产业关联性弱,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的大型综合性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
五、以立法先行、特许经营、收运一体化为特点的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与安全处置涉及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和利用等各个环节,涉及餐饮单位、收运企业、利用企业和监管部门等不同利益主体,同时面临传统自发收集利用模式和旧有利益链条的挑战,各相关主体诉求不同,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单位之间的衔接不畅,使得餐厨废弃物引发的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二)解决的主要思路
以餐厨废弃物的产生、收运、处理处置、资源化产品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分析为基础,理顺政策与资金的保障和运行机制,构建管理部门、废物产生、收运和处理单位之间“互惠共赢,各司其责”的良好合作关系。地方政府推动立法先行,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建立招标或特许经营等机制。由地方政府通过市场方式选择运营主体,减少管理环节,提高运营企业积极性。建立餐厨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置”一体化运行模式,同时属地各部门联动配合,建立完善保障机制,杜绝非法收运处理。
(三)主要内容及做法
(四)推进步骤
(五)需要政府提供的政策机制保障
(六)成本风险及难点
(七)典型例子及成效
苏州市出台专门法规,对餐厨废弃物排放、收运、处理行为进行规范。成立由副市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考核奖惩机制。通过特许经营方式,确定一家企业对全市餐厨废弃物进行统一收运、处理,形成了餐厨废弃物(包括“地沟油”)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一体化的运行模式。综合运用传感器、RFID、3G 无线通信等核心物联网技术和GPS、GIS 等技术开发出了一套餐厨废弃物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日均回收处理餐厨废弃物350吨,主城区收运覆盖率超过80%。
(八)适用范围
适用于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大中城市市区范围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的构建。
六、以“互联网+”理念规范、提升传统方式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再生资源回收主要依托走街串巷的个体回收业者,政府规范化管理成本高,再生资源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回收环节交易链条过长,流通成本过高,利废企业的再生资源来源分散,价格波动较大,缺乏稳定保障,且再生资源交易无序和不规范,难以满足利废企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的发展要求。同时随着城镇化加快,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流动回收人员大幅减少,传统自发式回收模式面临转型需求。
(二)解决的主要思路
推动行业内龙头企业引入“互联网+”理念,建立互联网平台和移动互联网APP,搭建科学高效的逆向物流体系,实现回收的“扁平化”、“实时化”、“高效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优化网点布局,通过提供市场化服务实现盈利;推动产业废物、再生资源、再制造旧件和产品在线交易,拓展供给信息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稳定供给能力,推进回收利用一体化运营。
(三)主要内容及做法
(四)推进步骤
(五)需要政府提供的政策机制保障
(六)成本风险及难点
(七)适用范围
适用于移动互联网发展应用较发达,人口和产业密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的城市。
七、以定向修复、专业维护、后期承包为特点的再制造技术服务发展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再制造产业面临旧件资源回收困难,再制造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再制造企业专业化定向化程度低等问题,特别是大型装备在后期维护环节运输、装备搬卸难度大,维护技术要求高,制约着再制造服务业发展。
(二)解决的主要思路
引入专业再制造服务企业,对设备使用状况进行全程跟踪,开展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回访收集信息,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数据库,把设备的相关设计、制造(包含再制造)、销售(包括售后服务)、用户档案纳入信息服务体系,促进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发展移动式再制造清洗、检测和修复设备,由集中再制造向现场再制造发展;通过出租再制造产品使用权、承包产品后期维护维修等创新商业模式,降低产品使用成本,拓展再制造空间。
(三)主要内容及做法
(四)推进步骤
(五)需要政府提供的政策机制保障
(六)成本风险及难点
(七)适用范围
适用于大型装备生产制造商、维修再制造商和已经购买大型工业装备,面临装备维修与升级改造的用户,或缺乏大型工业装备投资的中小企业用户。
八、以生产生活系统链接、生产过程协同处理废弃物为特点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产生大量余热余能,消耗大量水资源和能源,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需要大量电、热、气等能源,水资源和各类建筑材料,同时每天产生大量包括危险废物在内的固体废弃物和污水,面临处理处置难题。
(二)解决的主要思路
将城市和周边企业建设进行产城一体化布局,把生产企业的余热余能引入城市生产和生活用能体系;利用企业高温作业装置,协同处理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含能有机废弃物等;将城市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引入用水企业的生产系统;利用城市周边农业废弃物和城市内部的园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生产菌类食品、清洁能源或建筑装饰材料。使生产和生活之间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统筹利用,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协调融合。
(三)主要内容及做法
(四)推进步骤
(五)需要政府提供的政策保障
(六)成本风险及难点
(七)典型例子及成效
北京市为解决固体废物处理难等问题,利用水泥企业对城市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厂飞灰等固体废物进行协同资源化处理;为解决城市垃圾、固体废物处理选址难等问题,布局建设了鲁家山静脉产业基地、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对固体废物进行协同处置。
(八)适用范围
该模式对各类城市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特别适用于城市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布局有冶金、水泥、发电等高温作业企业的城市。
九、以数据的统计和测算相结合、自我评价为核心的区域资源产出率统计评价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发展缺乏综合性指标,各地难以综合判断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理清薄弱环节,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国家提出的资源产出率指标在区域层面缺乏资源消耗的统计支撑,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资源消耗统计测算体系,以便分析资源产出率提升路径。
(二)解决的主要思路
以物质流分析为基础,构建统测结合、可操作的资源产出率测算方式,建立主要资源物质流账户,摸清资源生产和消耗底数,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完善的资源消耗数据直报系统,委托科研机构或其他第三方服务机构对资源产出效率进行分析评价,分析不同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提出资源产出效率的提升路径和具体措施。
(三)主要内容及做法
(四)推进步骤
(五)需要政府提供的政策机制保障
(六)成本风险及难点
(七)典型例子及成效
浙江省通过主要资源的物质流分析,摸清了该省主要资源生产消费特点,构建了省域层面主要资源消耗账户,支持永康市建立了市域层面的资源消耗数据的直报系统。在此基础上,测算出该省2010-2013 年期间以近10%的资源消耗增长支撑了27%的GDP增长,基于原始资源消耗当量的资源产出率三年提高了15.4%。
区域资源账户的建立为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源产出率的测算与分析,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以及资源产出率目标的设定与实现路径提供了相关科学基础。
(八)适用范围
适用尚未建立区域物质资源消耗常规统计体系,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积极性高、有较好的产业和经济统计基础、需要开展区域资源产出率统计测算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