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联想旗下的Moto发布了模块化手机,加上此前的LG以及标准制定者谷歌自己,目前点了模块化手机技能的厂商就是这几家了。
安装在手机上面的模块,现在是摄像头或者投影仪,到未来就很有可能是3D扫描仪,拿着手机对准整个房间进行快速的扫描,然后生成的即时图像,即可以通过手机的投影模块投射到屏幕上,也可以插手机到一个更大的打印机上,直接开始打印。
不过,模块化手机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我们很容易在历史中发现它的影子。从PC和大型游戏机时代延续至今,厂商靠卖配件赚钱屡试不爽。苹果的大量iOS设备养活了不知多少相关配件厂商,而镶嵌在iPhone上的摄像头,背夹电池等等,如果你愿意的话——又何尝不能将其视为一种模块化呢。
那么,新型模块化手机如果要成为一个单独的品类,跟它的前辈们的区别,又应该体现在哪里呢?
更深,更深,更深地集成
苹果i设备上的接口已经使我们看到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到底能够激发多大的潜力。比如说,音响可以自动识别iPhone正在播放的歌曲的名称。手机上的导航可以直接发送给汽车。除了自有标准,新的USB-C接口也是可以传输包括显示信号等在内的多个信息的。
与插件增强相比,模块化就需要能用新配件替换原有配件,而不是简单禁用。电池背夹装上iPhone后,可以使用自带电池+背夹电池,可以只使用自带或者只使用背夹,但不可以拆卸自带电池。而模块化就是应该攻克最后这个堡垒。
MotoMods这种把模块和背壳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可能是比较好的办法,但还是难以解决替换CPU、内存等核心部件的问题。
允许拆机更换——而不是插拔模块
PC时代DIY的精髓就是在机身不替换的情况下替换内部的零件,尽管肯定有人出于成本考虑——还能用的就不换——但实际造成了对外观和总重量基本没有影响。
假设你对于这款手机的外观设计很着迷,希望它能够通过模块升级永葆青春,似乎也很困难。目前核心运算单元包括CPU、内存等都是不能模块化替换的。甚至如果今后5G标准出现了,你想让现在的4G手机增加5G模块也很困难。可能你能够增加的只有存储设备单元,而提升存储的方式是附着在现有的设备上——而不是替换。
更不用说,增加额外的存储单元之后,你就占用了那个唯一的接口,你不能在拥有大容量存储的基础上再去添加另外的配件了;除非今后开发的模块单元是类似那种“人体蜈蚣”似的结构,可以在自己插入机身的同时,在后背又长出一个接口,方便插入另外的东西。这也不是不行啦,只不过这将会使你的手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像一块板砖。
厂商之间统一标准,向上和向下兼容
苹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自己一家公司的力量,建立起来了一个可以和另外一半的安卓市场相匹配的手机市场,而这些市场用的都是同一款手机和同样的标准。现在谷歌Tango计划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它依然没有强制所有厂商都使用统一接口,这将会大大限制参与这个计划的手机配件的复用能力。
想当年,苹果把比较宽大的iPhone接口改成第二代正反面都可以插的接口时,就引发了厂商的一阵不满,人们经历了一阵适应过程。很快,苹果就将在其接下来的设备当中全面推广USB-C借口,这将迎来另外一场血雨腥风。
从开局来看,Android模块手机厂商内部的标准化做得还是不错的。ARA手机所有的模块和插槽都是前后向兼容的,意味着未来的新款手机将支持旧模块,新模块也支持旧手机。然而厂商之间的不兼容早已出现。
对于硬件厂商来说,这个计划到底是否能够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能否建立起来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很难想象有第三方厂商会给一个只能在某款手机或平板上使用的设备,定制一个相应的硬件。今年早些时候,LG发布的G5同样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概念,其模块接口设计在机身下方,可以连接外置音箱、拍照手柄、电池组等等。但问题是上市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模块数量和吸引力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标准限制,并没有大量的第三方模块出现。
为了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参与到MOTOMods计划,为MOTO手机打造更多功能模块,联想专门设立了100万美元的专项基金。也许先下手为强的联想会成立一个事实上的标准,就像在虚拟现实领域,HTC和三星都凭借各自的设备,让一些已经等不及的厂商先行适配;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这个市场也不可能做大。
还有用户观念的变化
可修可换的多种可能出现以后,必然逼迫厂商和用户一同思考自己原先并没仔细想过的问题——DIY到底是出于什么理由,是个性需要,还是换机预算不够迫不得已?
人们最初对电脑进行DIY,多少也是有点迫不得已的缘故。极少数电脑的机身非常好看,以至于你很希望把最新的机器性能都塞到那个原来的机箱里面,比如说苹果的台灯iMac。但大部分的机器都是方方正正的,没什么新意,如果手里有余钱的话还不如重新买一台。所以我们看到(至少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垃圾回收点里面出现了开机没有问题的电脑,你甚至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一个频道,专门有人从垃圾回收站里捡来各种还能够完整开机的整机以及显示器,键盘,外设等等,并且给人们演示开机过程。
手机用户已经更早地进入了这一“换”而不“修”的时代。人们对于手机最早的记忆,就是从不断的更换开始的。把手机模块化,让它总重量变沉,体积变大,如果不是确实有特殊需求,那很难说一般用户不会视此为“一种历史的倒退”。只有在像我所说的,需要临时进行一些高端用途,并且要确保这些配件能够尽可能在不同品牌,不同代际机型复用的情况下,模块化的推广才具有一定可能性。
模块化的最大卖点,理应是消费者买手机可以不花冤枉钱——自己不需要的功能,比如Hi-Fi、指纹识别或者双摄像头,都可以不选配,而是任意选择配置,今后改注意了也不用把手机送修,自己在家就可以买零件替换。
至少现在已经做出的模块化手机跟这个目标相差还太远了。就像我上面所说的,模块跟背夹电池等等之间的区别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其架构可能都需要推倒重来。